研究摘要
|
一、 研究緣起及目的 水為一可循環物質,在自然界循環過程中,以雨水降落地面成為水資源被人類利用,而循環過程中之可被利用量不變,但人口卻持續增加,相對的用水也持續增加。台灣的年均雨量達2150mm,約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台灣每年降雨量中,超過一半都迅速流入海中。依據經濟部水利署的研究,台灣每年的平均供水量約為175至180億噸,但至2021年時,需求量會上升至200億噸,到時台灣將會出現嚴重缺水的情況,故生活污水處理後之放流水將成為重要的再生水水源。 公共污水處理廠(水資源回收中心)之處理水具有穩定性高、水質較佳、污染負荷低及之特性,可作為地區性供水水源。本研究將針對本市營運中之水資源回收中心(福田、石岡壩、台中港特定區、梨山及環山)放流水質進分析比較,包含導電度、BOD(生化需氧量)、COD (化學需氧量)、SS (懸浮固體物)及E.coli(大腸桿菌數)等項目,並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水回收再利用最佳可行方案分析,以及做為區域性供水的潛勢分析。針對用於工業用水、農業灌溉、景觀環境、地下水補注、都市非飲用(消防、沖廁)及補注飲用水等方面。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 彙整各水資中心歷年水質檢驗資料 (二) 進行各水資中心水量穩定性比較 (三) 進行資中心水質變化分析 (四) 各水資中心放流水質與各類用水水質比較 (五) 調查各水資中心水再利用現況 (六) 調查各水資中心周邊公共用水需求 (七) 研提各水資中心最佳水再利用方案 (八) 各水資中心水再利用單位成本分析 三、 研究發現與建議 蒐集及分析各水資中心水質與水量,並就各水資中心水再利用於景觀澆灌、道路清洗、設備清洗或消防等之比例進行統計,針對可利用而未利用或利用量不足部分進行檢討,擬訂改善方法以提高各水資中心水再利用量。另外,也加入各水資中心周邊學校、公共設施次級用水需求量調查,建立水再利用潛在名單,可作為優先推廣對象之參考。 政府部門每年編列龐大經費進行生活污水處理,處理後放流水應妥善再利用以增進效益,透過本研究之彙整及資料調查、分析,除檢討營運中之水資源中心水再利用率外,亦能就其水質水量特性進一步規劃水再利用方向,將水資中心建立成區域性次級用水或再生水源供應點,展現水資中心多元化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