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
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01年度「一區一特色計畫」是縣市合併後針對區公所提出的新計畫,合併前原本鄉鎮公所與區公所的體制並不相同,合併後則各區公所成立人文課,做為與文化局對應的主要行政窗口,惟因人文課人員多由原本兵役課轉任,其同仁對社造業務和社區工作並不熟悉,101年度首次接觸社區營造相關業務,對區公所同仁帶來很大的挑戰。 另外,101年「一區一特色計畫」因為係追加預算編列經費,執行期程較短,致大多數區公所反映時程匆促,提案意願不高,所以本局採鼓勵策略,希望先行透過點的產生,慢慢再進行到線的串連,進而到全面性的推動。 101年「一區一特色計畫」分為三階段輔導: (一) 第一階段:主動出擊 主動聯繫29個區公所:了解「一區一特色計畫」各區公所業務承辦窗口人員及區公所對於此計畫的想法,並主動說明「一區一特色計畫」提案重點與未來推動方向,接受提案相關問題諮詢,建立聯繫管道,主動關心是否有遭遇困難,於提案過程陪伴區公所,協助區公所完成提案計畫書。 (二) 第二階段:區公所提案計畫修改諮詢 通知區公所提案計畫審查結果,並協助區公所依審查意見修改計畫書及經費預算表,安排訪視輔導區公所;除了電話輔導,並搭配委員實地親訪協助區公所。 (三) 第三階段:執行過程各項問題諮詢討論 1. 提供授課師資:區公所經常會面臨尋找培訓課程師資的問題,本計畫由諮詢推動辦公室提供師資資料庫供區公所參考自行邀約。 2. 經費使用核銷問題:落到執行層面,區公所承辦經常有經費使用上的問題,例如:講師費與出席費怎麼區分……等等疑難雜症。 本研究希望透過推動「一區一特色」計畫,提供改制後的本市各區公所運作的建議及檢討之目的。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市各區公所為研究對象,採實地訪視、訪談及問卷同時進行的方式進行調查。 (二) 資料蒐集過程與研究工具 本研究透過輔導、訪談、一區一特色計畫執行過程及辦理區公所交流座談會時填寫的問卷蒐集,提供公所運作的建議與未來方向的參考。問卷內容包括: 1. 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服務單位、於單位已服務年資。 2. 滿意度:包括行政服務面向、學習成效面向、其他面向三大類。 3. 其他意見:未來若辦理相關活動,對活動內容與方式等,是否有其他建議等問題。 本研究評分標準採Likert Scale五點計分法,五分為「非常同意」,四分為「同意」,三分為「普通」,二分為「不同意」,一分為「非常不同意」,總分為101分,分數越高表滿意度越高。相關數據請參考結案報告書。 三、 研究發現與建議: 訪視輔導過程中,除了解決區公所各種計畫實務層面的疑難雜症,也提出諮詢推動辦公室對於區公所訪視後的觀察分析。 (一) 成立人文課,有了專責窗口 區公所101年因應縣市合併,成立人文課負責「一區一特色計畫」的業務,區公所人文課兼辦兵役業務,承辦人員多數都沒有接觸過社區及社造業務,對於一區一特色的計畫沒有想像和頭緒是普遍現象。 建議1:基於上述現象,願意提案之區公所係採鼓勵原則,101年度先以了解行政程序及熟悉社造業務為目標。 建議2:透過區公所交流座談會及觀摩參訪之旅,認識社區營造的概念與推動實務經驗,並建立橫向交流平台,讓公所同仁形成討論氛圍。 (二) 公所缺乏橫向溝通,社造業務斷層,無法累積區公所未來推動一區一特色計畫的觀點 公所內部缺乏橫向溝通,曾經執行過的計畫經常只是曾經執行過的業務之一,並沒有累積區公所自己對轄區內的各面向認識,也無法提出區域特色或未來推動方向,新承辦人員又必須重新從資源盤點做起,對於營造一區一特色事倍功半,是目前區公所普遍狀況。 建議1:區公所成立的社造推動小組,召集人應由各區區長擔任,透過區長的行政權力,讓區公所各課室之間能有橫向整合及討論的平台,否則在推動行政社造化過程中,最基層的承辦人員難以落實。 建議2:透過區公所的評估訪視,落實區公所「一區一特色計畫」的資料累積及傳承;區公所人員雖為公務人員,但是轉調速度頻繁,經常每年承辦人員都不相同,每位承辦人員接手社造業務都從零開始的情況普遍,長期下來不但無法推動行政社造化、無法形成區域特色,反而造成資源浪費,計畫幾乎變成每年都是新承辦的處女作。 (三) 公所在推動「一區一特色」的業務上仍不清楚其角色及方法 公所對於「一區一特色」計畫的推動,多半落入公所直接執行辦理各種活動或培訓研習或是委外招標的想法裡,忽略公所作為第一線(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可以扮演資源橫向串聯及整合的角色。 建議:透過交流座談會說明並討論,採工作坊方式分組討論,給公所更多想像和業務推動上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