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
在台灣,遊民議題始終處於邊緣的位置,使得相關福利機構在經費募集、實際執行街頭外展服務時接受到不少挫折。本研究以台中市為研究田野,參考國內幾位遊民研究先驅的研究方法,除了觀察都市遊民現象外,並實際參與社會福利機構擔任志工進行遊民外展服務。並將研究重點聚焦於1.都市:主要探討都市發展對遊民產生之影響。2.遊民在都市空間中行為以及空間與遊民相互之影響。目的為1.探討台中市聚集遊民之原因2.瞭解台中市遊民生活與都市空間相互關係3.探討遊民選擇特定都市空間做為活動場所的因素。4.分析都市空間的特質對遊民生活與行為的影響以及遊民的聚集對空間之效應。 遊民聚集於台中市之原因為1.台中為中部地區最大都會區2.地理環境因素3.中區與東區的老舊社區4.較多遊民同伴5.遊民機構與福利較其他縣市完整等。而遊民在都市中分布的情形則受到1.都市計劃與都市設計2.都市發展與都市結構改變的影響。研究發現:都市發展與資源左右遊民都市生活,遊民隨著都市中各種生活資源分布,並不只是利用所謂的都市邊緣空間生活。遊民的集體聚集也使得該區域與都市其他區域出現界限,進而形成所謂的遊民區,遊民的盤據行為也使得都市一般的公共空間邊緣化。 遊民空間與一般都市空間最大不同即是「領域」的特性,且是有排他性的領域,不僅排除一般市民的使用,也排斥其他遊民的使用,通常遊民佔據公共空間後,便不再移動。遊民空間中還會出現「團體與階級」等現象,個體遊民在都市空間中加入團體以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源,在空間中,遊民之間也常透過階級、協議保有空間的使用權與秩序。而遊民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出現男女差異:相較於男性,女性遊民總是單獨、遠離男性遊民的生活空間,有時會出現依附男性遊民的現象。另外,遊民移動模式分為兩種:都市內的移動與都市之間的移動,大多是因為1.獲取生存與生活必須資源2.回到自己棲息的空間3.維持人際關係4.找尋棲身之所5.休息娛樂。而其移動軌跡則是由個人對都市空間的心智認知地圖所結構。 於結論,研究者建議應在空間福利層面上,提供更多數量之公共廁所、中途之家與都市避難中心應是現代都市相當重要的空間政策。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應翻轉原有的思考模式,開放公共空間給社會底層,並設法讓各種社會福利資源發生在都市空間中,以確保遊民在都市中的生存權利受到保障。對此,在遊民集中區域中,在都市裡設立容易到達(1000公尺半徑)的街頭服務據點應是最適當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