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摘要
|
萬和宮於1985年(民國74年)指定臺中市市定古蹟(七四台內民字第357272號),這座廟宇坐落在南屯區南屯里萬和路一段51號,地方稱「犁頭店聖母廟」,是臺中最早創建的媽祖廟(林衡道,1990:23)。清康熙年間,張國開墾緊鄰貓霧捒社域的「張鎮庄」,此庄為南屯地理變遷的基礎,而後張國再與藍廷珍共墾「藍張興庄」擴大墾地。張國遷祀分香自湄洲的媽祖,建廟供民祭祀,成為犁頭店與周圍聯庄的村廟,建廟用地為張國後嗣以其父之名捐獻,地方仕紳共同倡建。萬和宮坐西向東偏南(辛山乙向),現為三殿帶左右護龍的建築配置;中央主殿面寬為三開間,三川殿前步口立六角石作簷柱,正殿與後殿皆帶拜殿,兩側護龍的前方廂房為1988年增建。廟內主祀神祇有建廟初始供奉的「老大媽」聖母媽祖,嘉慶年間供奉的老二媽、光緒時期的聖二媽與聖三媽,以及戰後的聖母老二媽等。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左小港祀註生娘娘,右小港供奉張國及賴清標祿位,左側護龍祀關聖帝君與太歲星君,右側護龍祀神農大帝及文昌帝君。 此廟至今有兩次正式的建築調查研究,1990年(民國79年)由先趙工杜與洪敏麟共同完成《臺中市犁頭店(南屯)萬和宮研究》是萬和宮指定古蹟前首次完整的調查研究,內容涵蓋地方人文、神祇信仰典故、地理變遷、建築形式與匠藝流派;1998年的《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臺中市犁頭店萬和宮調查研究與修復規劃》則是萬和宮指定古蹟後,由何肇喜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及當時的《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相關規架構呈現的調查研究成果,其內容包括:犁頭店地理沿革、建築匠藝與形式、彩繪及雕飾、現況調查及修復建議、工程預算編列與測繪圖說。今因2019年修訂《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辦法》,為使古蹟建築日後修復、再利用及管理維護有所執行依據,必須重新辦理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計畫,符合時勢要求。本計畫以萬和宮歷史脈絡、建築、裝飾、匠師為主要研究觀點,進行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梳理,建築丈量測繪、構法、歷次修復格局演變及彩繪匠師流派風格觀察,加強萬和宮珍貴文化資產保存,並規劃萬和宮文資宣導計畫,提出創意建議,對內凝聚文化意識,對外擴張教育環境,以萬和宮為信仰中心,連結社區情感與共識,發展在地萬和宮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