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 107 |
---|---|
業務類別 | 衛生福利勞動 |
委託機關 | 勞工局 |
研究單位 | 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 |
研究主持人 | 彭懷真 |
計畫摘要 | 這是一個「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的研究。研究的源 起來自遙遠的德國羅騰巴赫,許多人秉持著共生及共享的理念, 身心障礙者在此從事陶瓷、金屬鍛造、紡織等工藝,跳脫「需 要被幫助」的框架,人人有尊嚴,在社區中工作與生活,多元 發展生涯。這樣尊重考慮身心障礙多元發展的情況,在德國其 他地方,在美國乃至在台灣,都有實例。台中已經是台灣第二 大都市,工作機會多、生活舒適、人民友善,適合提供身心障礙者就近工作的社區環境,但如何做,該做甚麼,都需審慎評估。 研究背景從法令新形勢、身心障礙人口群及服務身心障礙就業的平台到結合政府各部門的身心障礙者多元發展。研究目VII 的扼要歸納為四方面: 1.藉由盤點臺中市勞政與社政單位所提 供身心障礙者相關服務類別,找尋目前身心障礙者較少從事但能因工作拆解後,而能勝任之產業類別,進行各項服務工作流程拆解。2.如何結合或發展在地特色產業產品,讓所生產之商品具有市場競爭力,以訓練及發揮不同障別之身障者能力。3. 探討對於以共生社區概念在實際執行身心障礙者多元發展模式之限制與困境。4.提出嘗試執行以共生社區概念提供身心障礙者多元發展模式,並給予可行之實際策略與行動方式。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以「在地化」為前題,多方面著手。由於本研究欠缺成熟理論, 因此較適合採用歸納法( inductive method),研究基本屬性為探索性的研究, 採取縱貫性多元研究方法,藉由多種方法,針對在地產業、社區與團體的資源及 不同障礙類別與程度身心障礙者的特性等進行資料收集、盤點、彙整及分析,深入且廣泛探討如何以共生、共享的共生社區概 念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多元發展之可能性。 使用夾議夾敘的文體來說明研究主題,廣泛蒐集國內外文獻,重點有:社區、社區充權、社區合作的概念;合作、共生、公私協力;說明國內外的案例;聚焦與身心障礙者多元發展有關的就業;分析工作福利與身心障礙就業的關聯;探討透過部分工時及工作拆解等概念如何促成身心障礙者在就業市場裡生存發展。 根據研究目的研擬訪談大綱、焦點團體討論重點、德菲法 專家諮詢的內容,主要內容是敘述四十多位(包含深度訪談對象、焦點團體參與成員、期初期中期末審查委員、德菲法的諮詢專 家)的貢獻,將廣泛多角度的豐富內容稍加歸納,持續論述,找 出一些可行的方法。研擬出日後可以使共生社區確實在台中扎 根的作法,也研擬執行策略。 從共生社區有關的國內外案例、工作福利及身心障礙就業關係等的探討,強化對共生、合作等基本原理的說明。研究主軸為試圖從障礙者就業平台到工作福利的多元發展,進而思考如何結合勞政單位與社政單位促進障礙者多元發展。針對研究目的所進行的各項研究方法來分析整理,歸納為從障礙別、區域別、職業類型、社區安全防線機制、業種開發等來思考。 從二十餘萬字的錄音整理中,探討三個最主要問題: 1.是否需要單獨設立獨立的共生社區? 2.如果要設立, 在操作方面主要考慮的因素? 3.要設立的助力為何? 是否需要單獨設立獨立的共生社區?有贊成、反對、介於兩者之間的論述。如果要設立共生社區,在操作方面主要考慮的因素有: 1.從障礙別思考多元發展; 2.從職業類型實踐身心障礙者於共生社區內多元發展; 3.從區域別思考共生社區的營造。若要設立共生社區的助力有: 1.理念的共識; 2.與現有機制的分工及重疊; 4.對如何操作的看法; 5.對社區安全防線機制的看法;6.對業種開發的看法。文中運用管理學常用的 SWOT 架構來舉出六個代表性案例分析作為參考標的。 在研究結論方面,重點是:1.以現行的社區工作為基礎的共生社區; 2.強化多元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發展; 3.擴大以部分取代全職的就業形式; 4.唯有合作能創造身心障礙多元發展。最後以「經濟力、政治力及社會力各自的限制及重要性」為結論。 研究建議讓身心障礙者生活在以社區工作為基礎的共生社區之中,且與社區學習及社區照顧接軌;配合身心障礙者就業類型的光譜、借用工作分析進行工作拆解、考慮並積極推動部分工時,以開展多元的身心障礙者就業發展;可以公私協力來推展、廣邀民間力量以聯盟方式推動共生社區、試擬共生社區發展機制的光譜,從不同部門合作創造身心障礙多元發展。在具體作法方面,提出落實的十一項建議。 |
:::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資訊
> 最新研究報告
以共生社區概念探討臺中市身心障礙者多元發展之可能性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2-07-14
- 發布日期: 2019-01-04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點閱次數: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