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臺灣館所播放的主題曲《臺灣心跳聲》是這麼唱的: 我虔誠點著香,手拿一炷希望; 少一點仇恨,多一點的我們; 少一點寒冷,多一點的溫存; 用狂草寫雲門,用蜂炮築一座城; 媽祖永恆,世世代代的虔誠; 天燈冉冉在上升,可以許下願望,就別等……
歌詞裡面講到蜂炮和天燈,講到龍山寺和太魯閣,講到三義木雕和美濃紙傘,讓很多臺灣人聽來熱淚盈眶。隨著感人的旋律,將臺灣的山河風光、古樸的街坊巷弄、在地的傳統民俗、虔誠的宗教信仰一幕幕親切的臺灣人文風情影像呈現在大家眼前,優美的歌詞細說著臺灣土地上最真實的心聲。 沒錯,這就是我們所熟知而且熱愛的臺灣,是我們記憶鮮明且樂意向世人推銷的臺灣。不過,這些臺灣之美,只是臺灣內在的強項;要以這樣的力量去感動世人,還需要加強一下臺灣和世界的「連結」。把臺灣內部的力量和外部的連結搭配起來,才是完整的臺灣「文創實力」,也才能彰顯臺灣的優勢。 今天的臺灣,已經不是賣廉價雨傘和塑膠鞋的「臺灣加工廠」,甚至也不只是賣宏碁和捷安特的「臺灣品牌」,臺灣已經進化到「文化輸出」的強國。捷安特在臺灣本土帶動了「自行車文化」,進而擴散變成了單車環島的「發現新臺灣」風氣;而誠品的「書局文化」,甚至為兩岸三地創造了「書店文化」的高標竿。這樣的成績真的不簡單! 「文化」是臺灣的強項,過去幾乎只能端出「雲門」為代表;之後還有「琉璃工坊」、「法藍瓷」、「誠品」、「九天」等逐漸出現。近年則因為文化加上創意,各領域都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像臺灣的新銳服裝設計師吳季剛(Jason Wu),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Michelle)於美國總統歐巴馬(Obama)的就職大典上,就穿著吳季剛所設計的服飾品牌。 以阿原工作室為例,創業初期只有幾百萬元的銷售量,經過「文創加值」以後,產品品質及生產規模逐漸擴大;2005年,由阿原肥皂改為阿原工作室,2008年,成立阿原國際藥草研究發展中心研發中心,最後再成為公司,員工百餘人,年度業績達億元以上;而傳統的布袋戲結合現代影音科技,創造出行銷國際的龐大產業,讓許多人為之讚賞,並創造了難以數計的文化與經濟效益,如敍舊布袋戲園結合布袋戲與臺灣小吃,這些都是臺灣產業轉型的成功典範。 而臺灣的年輕一代,做麵包、開民宿、玩調酒、泡咖啡、搞電玩、種蘭花……各行各業,都表現出人文底蘊,再加入創新的概念及技術,打出一片新天地的潛力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