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資訊 > 委託研究報告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因應臺中縣市合併後對中臺區塊區域發展平台影響與海峽對岸對等城市互動策略之研究

委託研究報告
年度 101
業務類別 都市發展
委託機關 都市發展局
研究單位 逢甲大學
研究主持人 張保隆、楊龍士
計畫摘要 臺中縣、市已於民國99年底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升格之後的臺中直轄市固然得到發展的機會與資源,但是都市治理的複雜度與難度也隨之提高,尤其許多治理問題必須經由與周邊縣市的協調合作才能解決。為了建立跨域治理的有效機制,提昇縣市合併後區域資源的整合效益,並配合政府推動「三大生活圈、七個發展區域」的區域整合政策,本研究以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為研究範圍,檢視縣市合併後的中臺灣發展新局,剖析可行的跨域發展策略和協調機制。
而從區域發展的角度觀之,當前的全球競爭已不再是單一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網絡之間的競爭。臺中直轄市若經由有效治理,將能強化並扮演城市網絡的重要節點,在區塊中發揮領頭羊角色,發揮協調、整合與領航的功能,對內整合區塊內的資源,對外透過與海峽對岸對等城市的互動與競合,建構區域經貿與文化的網絡,據以擴大發展的能量與競爭力。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從資訊通訊網絡服務、在地及創研產業、物人流服務與管理、交通運輸、觀光遊憩、醫療服務、文化交流、海峽對岸對等城市互動以及國土計畫等九個項目切入,分析中臺區塊區域發展的條件與機會,並從城市競合的角度檢視中臺區塊未來發展的方向。為了完成此一研究目標,本研究透過蒐集上位及相關政策與計畫、中部五縣市發展的相關計畫及其報告書、以及官方數據或資料,經由文獻回顧和次級資料分析,並深度訪談和焦點訪談,了解中臺區塊現有的特色、資源及其使用方式。此外,本研究亦採用態勢分析法(SWOT)以提出中臺區塊未來的發展策略,並透過策略規劃提出未來的發展機制建構方案。
研究發現,中臺區塊內部的跨域資源可透過三個層次進行整合,包括:(1)輸運網絡整合──各縣市交通運輸與物人流系統的整合。由於輸運網絡的範圍與便捷程度,相當程度決定了各縣市資源能否進行有效移轉,因而它是中臺區塊跨部門整合的重要硬體基礎。(2)行銷導向的跨域資源整合──結合各縣市在地及創研產業、觀光、文化、醫療等項目,創造中臺區塊的個殊軟實力。之所以選擇「行銷導向」做為串接資源的平台,實因成功的觀光發展能夠打開城市國際知名度,而觀光行銷的資源根植於在地的特殊優勢資源,比如不同的特色產業、精緻農業、文化、觀光景點、醫療等資源,透過跨域合作或異業結盟,在「行銷導向」的帶動下,成為可以創造價值的整合項目。(3)數位網絡整合──藉由各縣市資通訊服務網絡的建置,除了強化政府的資訊化能力與國際經貿資訊的交流外,更要創造能夠支援輸運網絡與觀光導向之跨域整合模式的數位平台,藉由「雲端」的概念,創造資訊、資源共享的最大效益。
中臺區塊除了透過內部資源整合提昇整體發展能量,亦可秉持對等原則,與對岸海西經濟區進行「區域對區域」的合作,擴大發展的規模與綜效。由於海西經濟區目前是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發展的重點之一,並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中臺灣的發展應掌握這項合作契機,包括刻正進行同城一體化的廈門、漳州、泉州,以及閩北的福州和平潭,都是中臺灣未來發展的合作對象。交流策略可先經由各公私部門的互訪,推動經貿與文化交流,逐步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互信,以建立與該城市互動之機制化為目標,並達到擴展中臺區塊的全球城市網絡之效益。
為了落實中臺區塊內部資源的整合,以及善用海西經濟區崛起帶來的機會,本研究針對中臺灣的文創產業、觀光產業、農業、智慧型電動車業、會展產業、雲端產業、運輸整體規劃、區域發展與國土安全等領域,研提31項行動計畫。其中,除了「中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總顧問團隊及整體發展策略規劃執行計畫」,「中臺區域地方農業資源暨因應開放自由行之管理、觀光整合行銷研究計畫」、「中臺區域自行車觀光發展計畫」、「中臺灣國際醫療發展計畫」均被經建會列入100年度國家建設總合評估規劃提案。
總的來說,臺中市無論就地理交通、發展水平與兩岸交流的區域位置,堪稱「臺灣之心」,未來經由區域發展平台的建立,結合周邊縣市的不同特性與資源,進行多元互補與深度整合,將可形成優質而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區域;尤其,因為過去臺灣長期「重北輕南忘中間」,中臺區塊擁有「後發優勢」,成長的潛力無可限量。而且,隨兩岸交流日益密切,以及區域經濟的逐漸成形,中臺區塊將可進一步經由與對岸對等城市的互動交流,結合對岸城市的各項資源,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機會,持續提昇至「區域之心」的領先地位。

檔案下載(或附件)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4-19
  • 發布日期: 2012-10-22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發展組
  • 點閱次數: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