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資訊
> 最新研究報告
摘 要
都市土地乃都市人口生活與經濟活動之標的物,合宜的都市土地供給與利用為提昇都市經濟與都市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由於都市土地利用供需失調,各級產業土地資源需求轉變頻繁,農林用地遭侵蝕違規使用,迭有土地不當利用情形,產生污染並破壞生態環境,危及都市經濟與生態平衡之發展。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發展為多重要因不斷交互波動衝擊結果的完整體現,具有動態性、因果性、回饋性、敏感性等特徵,其發展之良莠受到都市計劃措施、土地資源供需、土地開發管理等相關政策施為的綜合制約影響。惟面對複雜多變的土地利用行為,目前國內缺乏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相關之研究與因應機制,長期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低落與生態環境衝擊之問題,實有加強土地利用變化趨勢觀測、落實即時預警與改善策略施為之必要。故如何因應土地利用歷史發展因素與未來多變之需求波動,建立完善的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發展預測與警示機制,以利動態改善策略的施為,為土地利用決策與管理者亟須面對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生態都市永續發展觀點,進行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結構剖析、定量測算和策略模擬,採行多理論、多模型與個案實證研究,依據臺中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歷年發展狀況,從預測及預警兩階段構思預警系統,建置適切並可及時政策評價的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監測預警動態模擬系統,提昇土地利用風險防制能力。本研究藉由生態經濟學與土地生態經濟學理論,探討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運行機制;以系統工程學為核心,應用模糊德爾菲專家諮詢及敏感度分析,建構都市土地利用預測預警指標體系;結合系統動態學、遺傳演算類神經網路,建構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系統動態模擬模型;透過景氣對策信號機制評價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警情;經由情境模擬進行土地利用政策尋優。研究發現多方法協同可系統化應用於都市土地利用動態研究;透過都市建築用地、交通用地與森林用地面積複合調控模擬,較單一情境模擬政策評價為佳,可較為有效穩定都市人口成長,達成土地有效利用、提升財政稅收與健全生態環境之政策目標。
基於系統性排警思維,除建議設置「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系統動態模擬專責機構」外,對於建立中臺區域土地利用預警體系、推動土地多目標使用與建築物修繕、加強土地利用管理與再生利用等配套策略措施,亦應兼籌並顧有效調控土地利用,達到臺中市都市永續發展之目標。
臺中市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系統模擬與分析之研究(106年度第5名)
都市土地乃都市人口生活與經濟活動之標的物,合宜的都市土地供給與利用為提昇都市經濟與都市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由於都市土地利用供需失調,各級產業土地資源需求轉變頻繁,農林用地遭侵蝕違規使用,迭有土地不當利用情形,產生污染並破壞生態環境,危及都市經濟與生態平衡之發展。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發展為多重要因不斷交互波動衝擊結果的完整體現,具有動態性、因果性、回饋性、敏感性等特徵,其發展之良莠受到都市計劃措施、土地資源供需、土地開發管理等相關政策施為的綜合制約影響。惟面對複雜多變的土地利用行為,目前國內缺乏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相關之研究與因應機制,長期存在土地利用效益低落與生態環境衝擊之問題,實有加強土地利用變化趨勢觀測、落實即時預警與改善策略施為之必要。故如何因應土地利用歷史發展因素與未來多變之需求波動,建立完善的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發展預測與警示機制,以利動態改善策略的施為,為土地利用決策與管理者亟須面對之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生態都市永續發展觀點,進行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結構剖析、定量測算和策略模擬,採行多理論、多模型與個案實證研究,依據臺中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歷年發展狀況,從預測及預警兩階段構思預警系統,建置適切並可及時政策評價的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監測預警動態模擬系統,提昇土地利用風險防制能力。本研究藉由生態經濟學與土地生態經濟學理論,探討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運行機制;以系統工程學為核心,應用模糊德爾菲專家諮詢及敏感度分析,建構都市土地利用預測預警指標體系;結合系統動態學、遺傳演算類神經網路,建構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系統動態模擬模型;透過景氣對策信號機制評價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警情;經由情境模擬進行土地利用政策尋優。研究發現多方法協同可系統化應用於都市土地利用動態研究;透過都市建築用地、交通用地與森林用地面積複合調控模擬,較單一情境模擬政策評價為佳,可較為有效穩定都市人口成長,達成土地有效利用、提升財政稅收與健全生態環境之政策目標。
基於系統性排警思維,除建議設置「都市土地利用生態經濟預警系統動態模擬專責機構」外,對於建立中臺區域土地利用預警體系、推動土地多目標使用與建築物修繕、加強土地利用管理與再生利用等配套策略措施,亦應兼籌並顧有效調控土地利用,達到臺中市都市永續發展之目標。
- 市府分類: 都市發展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6-06
- 發布日期: 2018-01-15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點閱次數: 564